Tuesday, 30 June 2009

全民的馬來西亞


在餐馆用餐,发现这位男侍应生讲的话语,很马来西亚;所以就大胆的问他来自哪里?原来是Ipoh Mari. J虽然已经在英国很多年,既然还懂308,MalaysiaKini, MerdekaReview.
我可能样子有点本本,他好心的交代如果我有什么问题,可以请教他。最搞笑的是他常说:我们是马来西亚人,很会找lubang. 知道什么是lubang吗?所以头脑不要直直。
南洋-依我所见第23篇原稿
************************************************************
在伦敦南部的华人餐厅用餐时认识一位来自霹雳怡保的男侍应生J,因为大家都是马来西亚人的缘故所以就多聊几句。

知道他在2002年因为国内经济差,建筑行业低靡没有工程时到英国来寻找出路,他平均每个星期净赚£300,刚来时他认为一个星期有这样的收入,是太优渥了,因为每个月折回马币的薪水比经理级人马还要高,可是住了这么多年后,发现到这样的收入在伦敦不算多,英鎊也沒過去那么好賺了,生活素质也不见得特别好;例如这里不管是管理层、经理级、打工族似乎所有人都塔公车、地铁、火车上班,在伦敦没有多少人供得起车子;房子的租金超贵,没有多少人买得起楼房;英国的天气变幻莫测冬天又很辛苦,他到现在都还不适应冬天.
那我就好奇的问说,既然认为英国生活质素没马来西亚好,那干嘛还要留在英国打工呢?他说原本是有打算回,也很想回去,但目前这样的经济、308又换不到政府,觉得现在还不是时候回去。
J当年是用工作旅游签证(working holiday visa)进来的,也就是那几万留在英国跳飞机的马来西亚人之一,其实任何人只要在唐人街走一圈,不难发现不合法在中国餐馆打工的马来西亚华人比比皆是,他们也知道被查到后会面对法律制裁,后果严重。但是为何这些人愿意为之挺而走险呢?为何又找不到一个新加坡人在这里打工呢?
那当然是因为国家经济萎缩,就业率往下跌、货币贬值,他们来到这里可以赚钱,而新加坡人留在家乡就可以过很舒适的生活,根本不需要冒险到国外‘洗大饼’。
对于这些滞留在外国,而又绝大多数是华人的国民,政府有正视过他们的存在吗?政府有认真面对这些伞兵的问题吗?政府是否有意提供任何援助?他们很多都是少年辍学、教育程度相对下低的国民,根本没有一技之长,回国后能做什么?假设这些人今天愿意回国,国内有没有就业的机会给予他们?社会又容纳到他们吗?
这是不管谁当政都应正视的问题!既然新首相提出一个不分你我,只有一個馬來西亞的1Malaysia.那就应该拿出行动来推行一个公平、一視同仁、不分種族、合理政策性的解决方案来处理这些伞兵的问题以打造全民的馬來西亞。

早知如今又何必当初

来了英国后,还是继续提供稿件给予南洋;虽然姐姐说"吃饱那么得空,还在写!”。不想断,基本是想留着和国内的联系。
这篇稿是在往伦敦的飞机上写的,依我所见第22篇原稿-早知如今又何必当初
******************************************************
临离开国内的前一晚,朋友好意的以她过去10多年前在伦敦生活的经验为我叮咛,例如;要打较便宜收费的电话回国,可以去唐人街的某间店,它能提供这样的服务。

对于她的一番好意叮咛,我照单全收,没有回应说其实在这十年以来,互联网的迅速发展已使到人们可以很廉宜的无边界利用电子邮件沟通,甚至可以透过网聊和朋友进行文本及使用免费VOIP来语音通话聊天,根本不在像以前那样,要播电就得老远的跑到唐人街。
时代在变迁,世界已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我们的思考空间、思维、步伐也该跟随着这个变迁而调整。同样的对当今执政者也不例外。
以前常听说执政者封锁对政府不利的消息、控制主流媒体;当然政府还是可以继续选择利用一系列立法来控制报纸和电视台、控制社会舆论但,在这互联网迅速发展的时代,这些工具是否有能力为互联网媒体设限呢?有心要阻挡也阻挡不来,要掩盖事实谈何容易?因为今时今日,不管是大城还是小镇似乎所有的家庭都有网际网络,互联网已成为新时代的新兴通讯方式,互联网媒体和廉价的通信技术都已经充分渗入到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它不但拉近人与人之间的距离,也让人轻易的接收到资讯及和世界接轨,简单的说世界各国任何大少事情发生,下一秒就能传播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如果执政者继续不拿出诚意和决心来做出改革,以纠正长久以来的行政偏差、种族霸权主义、贪污腐败,反而选择封锁不利的消息、控制主流媒体、控制社会舆论、做出些让人匪夷所思的举动,在这样的情况下,就会引起公众上网阅读互联网媒体作为替代选择,而互联网是毫不忌讳的报道政客们濫權舞弊、贪污腐败、政府机关运作缺乏监督等的丑闻,这些报道对执政者的不利影响是可想而知。
人民会在下一届全国大选时唾弃执迷不悟的当今政府,一点都不惊讶,那么到时国阵就得双手供上几十年的“辛苦经营”的江山。
早知如今又何必当初呢?

Saturday, 27 June 2009

第一餐

来了将近一个月,在家里吃的第一餐。还相当不错吧!


这条鱼,简直是色香味俱全!

本来很兴奋可以吃了,厨师竟然失手的倒翻鱼汁!当时真的很紧张,毕竟我也是暂时借住在别人家里。七手八脚的赶快清理现场。现在想起来都觉得怎么那么搞笑?

没想到吧!在伦敦的第一餐,竟然是出自于来自KL的黑衣先生吧!!他很会煮,幸好我没献丑:-)

Friday, 26 June 2009

迈克尔·杰克逊



和姐姐通电话到一半时,她突然说MJ死了,还以为她在和我开玩笑;不太相信,就立刻查阅BBC、CNN;天皇巨星就这样走完50年的人生。

记得小时候住在小镇,根本没有机会接触到西洋歌手,第一次知道Michael Jackson那是84年,大哥从加拿大回来度暑假时,播放MJ的演出,他那独特的猫步、高嗓音;Billie Jean & Beat it,让我突然间对西洋很有兴趣 , 当时MJ也在美国权威的grammy Award颁奖典礼上大放异彩。

其实如果按照原定计划,他将从今年7月13日起在伦敦举行50场告别演出;还在想该不该去看他声称最后一场的演出呢?现在已经没有机会了。

人生就是这么的无常!

Tuesday, 23 June 2009

钱不够用


今天和下属谈天,提到说要安排她出差到挪威一趟。她很开心有这个机会,然后问说是否可以押后到8月。

问她什么原因?她说办护照要£72,而这个月碰巧遇到孩子生日、开学所以要用的很多钱,完全没有多余的钱来办护照。(英国还差过马来西亚,办护照要三个星期)

听到她这么一说,我立刻回答说“没问题,你自己规划,再让我知道”。

会那么爽快的答应,除了是这位下属工作态度好之外,自己也明白有家庭的生活压力。
真的很感恩,能有这个奢侈,多花£500选择住在伦敦,只为了体验、见识欧洲城市生活。而对很多家庭来说£500,或许就是他一家大小一个月的开销。

Sunday, 21 June 2009

有事钟无艳无事夏迎春


现在大约知道要住那里,只是很难找到适合的价格,这几天总算在网上看到几间还不错,所以就约地产经纪在周末看房子。

因为这件事就和姐姐聊起,我说“今晚要祷告,求上帝让我找到一间适合、好、价钱又合理的”。

姐姐说“不对,不是今晚在祷告,我们要天天祷告”。

我说“知道是天天要祷告,但我今天要更诚心和更努力地祷告,求上帝帮我”。

。。。。。。

我想姐姐在电话那端肯定是大力摇头,这是什么想法,有求于上帝,才认真、真心诚意的祈祷。

当然也知道是不正确的啊!但我还是得承认,在忙碌的生活中,常对上帝说“今天很累又想睡觉,速战速决;明天就会好好的和你聊“。常今天推明天,明天推后天,可是如果遇到问题时就会第一时间想到要求救于上帝。

对于身边的家人、同事、朋友,我们不也常这样吗?每天忙忙碌碌的,没用心的关心和了解他们;但一有事发生就会第一时间要他们相助。

Friday, 19 June 2009

机场

当亲朋戚友不理解为何我不住在公司附近,而选择住伦敦,住伦敦每天得花费来回2个小时的时间上下班、额外£400(RM2400)的租金和交通费。

那我通常都会这样的回答:
公司就在Gatwick 机场附近;你想象一下我在KLIA机场附近上班,机场除了那几间英国品牌快餐店外(没有KFC& Macdonald),附近都没有住宅区。

要住哪里是有两个选择。 1) 住在机场一带的小镇。 Bagan lalang、 Sepang、 Pajam、Tanjung Sepat、或nilai. 如果不要住在小镇,那可以选择 2)住在KL sentral 附近 每天搭地铁往返机场啰。

那不用说,大家都可以想象小镇和市区的租金肯定是天渊之别啰!每天搭轻快火车上班,费用肯定也不便宜啰!

当然清楚知道选择后者,那就得多花时间、金钱,甚至冬天的时候,搭车走路肯定是很辛苦,可是想到既然有机会到国外工作,应趁这个机会让自己接收、接触和体验英国、欧洲的生活。

Wednesday, 17 June 2009

日记




这就是花了我£95p的晚餐。

英国的天气已慢慢的转暖,上个星期就买了一双£15的reabox球鞋来跑步、运动用(来到英国从来没有流过汗水,又很快肚子饿,所以体重一直往上升)。
昨天下班后就往健身房运动30分钟,冲完凉后很兴奋的走15分钟路准备吃我喜爱的Tom Yam汤。怎么知道原来餐馆是休每个星期一,附近又没有其他餐馆,又不想吃酒店餐;最后唯有在公司的自动贩卖机买了一包薯片、一条巧克力;这就是我的晚餐。
今早起来,背部和双肩都非常的疼痛,才想到那是昨晚运动的后果,想不认老都不行。

Monday, 15 June 2009

自由的生存


刚刚收到朋友的电邮。。。

我和她是在15年前的红砖音乐创作坊里认识的;记得认识没多久,她就很兴奋的说姐姐刚领养一个小女孩。这几年来都陆续有听她提起小侄女;知道虽然她是领养的,可是她们全家非常的疼爱她。

朋友在电邮里说上个星期四,当她姐姐和侄女开车从芙蓉到亚罗士打,在隆芙大道发生意外,姐姐只受一点轻伤,但侄女却在这场意外中不幸丧命。

又是一个生命无常的例子,本来觉得自己在伦敦很倒霉,走很多冤枉路。今天听到这样的消息,觉得还有什么好怨,能自由的生存已经很幸运了。

偷鸡不成蚀把米

朋友从国会里发电邮说霹雳州武吉干当国会议员莫哈末尼查及倪氏堂兄弟因配戴写有“解散州议会”的布条而被下令驱逐国会同时被禁足二日。


听到这样的消息,我哈哈大笑,马来西亚的国会越来越不像话了。这样也好,反正这些都是在帮国阵减分。

Sunday, 14 June 2009

矛盾


有两个选择:-
1) 走路15分钟到火车站,坐火车直接35分钟到公司-多花£150。
去上班end to end 是60分钟一程。房子可能小,环境不理想,因为在central london.

2) 走路5分钟到火车站,没有直接火车到公司;要转火车(转火车是要上下30级的梯级、走5分钟路、转站是全伦敦最繁忙的火车枢纽站,上下楼梯时很拥挤),再等下一趟火车要~10-20分钟;去上班end to end 是90分钟一程。房子会比较理想,因为在西伦敦。

真的很矛盾,不想花太多钱在房租、牺牲住的房子,可是想到要和人挤上下火车(想象有时候有行李箱,带上带下,很幸苦),等火车(想象一些冬天,在露天下等火车,肯定是很难熬);而且一天多花一个小时,时间也宝贵。就想要住在central。

矛盾、举棋不定、怎么办?

Saturday, 13 June 2009

好孩子

刚认识一位朋友,0-8岁在砂捞越长大,8岁就被送到在新加坡寄宿读书,15岁全家搬到纽西兰、在纽西兰交了来自马六甲,在那长大的女朋友,22岁和女朋友一起到伦敦工作,今年28岁将和女朋友回到马来西亚结婚然后搬到加拿大开始新的生活。

他说:在地球绕了一圈,觉得五年后应该是会转回去亚洲,因为想让孩子在亚洲成长。不能忍受西方人教育小孩的方式,太没有纪律了、太放肆了。就看一看我吧,妈妈把我教导到很好啊,所以不介意小孩寄回去给妈妈带。

听他那么一说,有点意外,因为‘外国人’都不会赞成和小孩分开。更意外的是,他每一年都回砂捞越过年。 他说“我知道过年是爸爸生意最忙的时候,走不开,可是又很想见我们,所以不管我们身在何处,机票稍微贵,每一年过年我们都一定回家团聚”。

觉得这个在我眼里的‘外国小孩’,除了是讲的一口标准中文,原来价值观还相当东方人。和我认识的一些土生土长的马来西亚人,20多岁到外国读书、工作后,整个老外价值观,过年也常找藉口、理由不回家相比; 他懂事、more considerate多了.

或许这和他常说的“我父母亲都是台大毕业的”有关吧!不管什么原因,已让我为他父母觉得骄傲养育出一个相当不错的小孩。

Thursday, 11 June 2009

路上的光

God himself will be our guide, and he will guide us through. He knows the challenges that will face us, the obstacles that are before us.

简简单单的话语,让我踏实也放心。只要不断地仰望主往前的走Italic,i will be alright.

“你的话是我脚前的灯,是我路上的光”-诗篇119:105

倒霉的一天


今天真的是很垂丧、到处碰钉子。
早上。。
公司委托税务人员特地来解说英国的个人所得税。听了之后,真的很没有力,在这里什么都要还税,而且是40%!太恐怖了。

英国硬性规定一定要买national insurance,而这个保险是要还税!公司提供特别的医药保险给expatriate投保, 这个也要还税。什么道理,买保险还要付税务。

在英国除了公积金和捐款(规定的慈善机构)以外,所有的收入和花费都要还税,甚至连公司提供免费机票回家的福利,都得还税; 让我无法接受的是银行利息也要交税,甚至如果在海外一年的收入超过2千磅,都要交税;太离谱了。

英国的税务听起来的确有点复杂,所以公司特别请Deloitte,世界数一数二的accounting firm 来帮我们处理,坦白说,讨论后,倒觉得这些cousultant公司不是来帮我,反而是要确保我缴付maximum的税。

原以为来到英国可以开始存钱,不倒贴已经可以偷笑了!!!

下午。。
带着公司提供的信和合约,开心的到HSBC开银行户口,后来发现我没有证件、信件来证明英国的地址,不能开户口(即使,在马来西亚,我是HSBC的户口持有人),唯一能开的户口是passport account,但要缴交€60的年费,太贵了。去到第二、第三间银行,都即以一样的原因,银行无法让我开户口。

不懂是不是我的样子看起来很可怜,银行人员一直不断的道歉,说很想帮我,但无能为力;当他们越道歉,我越觉得自己很楚楚可怜,眼泪差点都飚出来。为什么要这么凄凉,开个户口都这么麻烦?没有银行户口公司,不能出粮、不能拿回expense claim,很惨。

晚上。。
吃了晚餐要回酒店,没有的士,唯有坐巴士;由于自己的懵懂,应该在机场的south terminal 下车, 却在north terminal下车;后来唯有转巴士回south terminal。 到来south terminal, 走了20分钟的冤枉路才找到回酒店的路口。本来只需10分钟的路程,我兜兜转转前后用了75分钟。真是倒霉!!!

不知道我每天要为这些琐碎事情忙到什么时候?要在一个新的地方开始生活,真的一点都不简单,幸好现在是夏天,如果是冬天,我想不用一个星期我肯定就‘sayonara’了。
外国月亮肯定不比国内的月亮圆!

Monday, 8 June 2009

某人

某人。。
他住在伦敦住6年。他知道我要到找房子,影印一张A3颜色的伦敦交通子图,让我参考。

周末,需要一个暂时的落脚之地在伦敦已让我方便找房子。他有房子, 二话不说, 很大方的邀请我住他家, 甚至什么时候要去住都行,直到7月他搬去加拿大。(虽然目前是做厅长)。

今早,第一次,从伦敦搭车来上班,他传短讯,问一切还顺利吗 ?
我们才刚认识4天,他是姐姐教友的弟弟,抱着同样是马来西亚人,出门应该互相帮助的观念,而对我伸出援手。

某人。。
他在伦敦住超过10年。上个星期刚到时,需要一些概念该住哪一区时,致电求救,他只送来一封伦敦交通的电子图,叫我自己研究。

他有房子、也有间客房在伦敦,但他没邀请我去住。反过来,我邀请他出来用餐见个面,结果那一餐吃了我一个礼拜的用餐费。

用餐后,就各自的拍拍屁股,我自己一个人慢慢摸索该如何搭车回临时住处。

我们认识超过30年。

。。。。。。走在回家路上,觉得自己很好笑,明知道他已经变成一个道道地地的“洋人”,为什么还要希望他会念情,盼望他会伸出援手,还蠢蛋到请他们吃饭!

anyway, 我本来就是一个头脑简单、不理性的人。。。;更何况他和我是有血缘关系!
算了吧!

Sunday, 7 June 2009

朋友

打从6岁开始就离开父母和祖父母一起生活,到后来年少离开他们到外地求学,独自在外生活已经是一种习惯,思想病也越来越轻微。

打从加入目前的公司那一天开始,就已经知道迟早是要离开KL。所以现在一个人在国外,暂时住在那“鸟不生蛋”的机场酒店,每天只见到3栋建筑物-机场、公司、酒店;也不觉得有太大的问题,反正常和姐姐们联络,又有的上网。

但,当昨天因有一些事情想请教在KL的老友KF,播电给他时,没想到当我一开口讲话时,眼眶就红了,很想哭,所以就随便的哈拉几句, 就放下电话,也即以以这个原因都不敢播电给CY或HC。

今天下午,接到CY的电话,虽然只是随便的闲聊谈天,但心情是很兴奋又激动。对于KL朋友的思念就这样的涌上来了。

古人云:“人生得一知己足矣!”。人生短暂,能够有一个肝胆相照的朋友做一生的知心好友,此乃幸事,而我有超过一个,是何等的幸运和幸福。

Saturday, 6 June 2009

“六四”学潮二十周年



一九八九年六月四日是中国现代史的一个忌日。

昨天是“六四”学潮二十周年。伦敦大学亚非学院就主办-<天安门事件实录>纪录片首映会。
这部纪录片是由流亡海外的中国民运人士制作的纪录片,是去年由“纪念胡耀邦赵紫阳基金会”发起拍摄的,斥资10万美元,制片人是赵紫阳当年智囊、流亡美国的陈一谘。

影片采访了前中共总书记赵紫阳秘书鲍彤、天安门母亲运动发起人丁子霖、营救民运人士的香港“黄雀”行动的参与者,以及多名流亡海外的民运人士。
今天在中国,六四话题不应是禁忌, 历史是要面对的,这是中共必须认真面对的历史事实。

Ijmudien-Holland

在公司做了将近3年,从来没有机会的去参观公司的邮轮。这次托'签证’的福,有机会“下船”去看邮轮上的操作。




停泊在Ijmudien-艾默伊登 港口的轮船,好像是穿梭荷兰、英国、挪威等国家。

Ijmudien-艾默伊登港口的风景。

这就是我公司所拥有的其中一艘船。船有5层高、30间房,能容纳52人。

Friday, 5 June 2009

阿姆斯特丹

欧洲公干的第一站荷兰。

因为临时才决定的旅程,什么都没准备。就如姐姐说的“不懂,会不会带我去荷兰!”。

一到机场,没看到来接我的人,又找不到联络电话号码。就决定自己“摸黑”的坐机场穿梭酒店巴士到酒店,碰一碰运气。幸好,去到酒店,负责的同事认得我,知道明天的工作行程,让我放下心头大石。

有时间到城里去走一走,就这样没准备的去了一趟阿姆斯特丹4个小时游。因为没有准备,只穿了一件羊毛外套,发现阿姆斯特丹的春天比澳洲的冬天还要冷。

这是贯穿全国的地铁,我还是第一次坐双层的地铁 。

从机场到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Station Amsterdam Centraal),只需要15分钟(euro4.40)。 从阿姆斯特丹中央车站可以通往奥地利、白俄罗斯、比利时、捷克、丹麦、法国、德国、匈牙利、等国家。

城里的主要交通工具是自行车,还有电车。不懂什么原因,我坐电车全程都不需要买票。

很兴奋看到有印尼中餐厅。可惜,当我一踏入,她就说“我们打烊了”. 那时正是晚上10.05

阿姆斯特丹火车站前的夜景!
阿姆斯特丹的著名红灯区,在这红灯透明玻璃镜窗里站着只穿性感内衣裤的漂亮女人,她们在玻璃门后面、旁边提供服务。我不敢真面拍照,怕黑手党。其实,当我远远地拍这红灯区,心中也很怕。

阿姆斯特丹有很多条运河,这是其中一个在火车站外的。

移民官员


以前过关卡,对移民官员我是很敬畏,怕他们为难。

Part I
昨天,在阿姆斯特丹过关卡时,移民官员很不友善的问“你来干嘛?”,我说“公干”?
:公干,是什么样的公干?
:要去处理' crew change', 我在SLB上班。
:你对着台面讲话,我听不到。 你是来干嘛?请问你有邀请信吗?
**我不是故意的要对着台面讲话,那是因为我矮,所以讲话时看不到官员**
: 我没有邀请信,但,我有回程的机票,明天就回了.
官员看了我回程的boarding pass, 过后就很不甘愿得让我入境。

Part II
今天,回到英国,移民官员又问
:你去荷兰干嘛?你从事什么职业?
我在SLB上班。去公干,顺道出境,你是否可以帮我在签证上盖个印?
**公司就在机场旁边,所以所有的机场人员都懂得SLB**
:你说会在这里长住,可是你的地址是酒店地址?
是,公司会提供我一个月的酒店住宿,下个月才会找房子
:我很乱你到底是去荷兰公干,还是出境?
:我两个都是,请问这样有问题吗?我前几天到,由于没有盖印,所以不允许在英国工作。我只是在公司里受训,请问这样又有问题吗?
:对,对。

从头到尾,我都对答如流的回答移民官员的任何刁难问题,他找不到理由来否决我。他很不友善又很不甘愿,甚至盖印的那一刻,都还特别的出力。

移民官员对亚洲人不友善,不多不少是因为有很多亚洲人尝试混入欧洲,所以难免让他们反感,也要更详细的调查;而我们这些有证件,光明正大的亚洲白领人,又让他们觉得我们抢了白人的饭碗,可是又不能阻止我们进入,唯有在过关卡时给点脸色看。
经过了,这两场“磨练”,觉得根本不需要害怕这些官员,也不需要觉得他们有“特权”。只要是有合法的证件,这是我们的基本权利进入任何一个国家,他们没理由拒绝。

Thursday, 4 June 2009

两头不到岸


就是这一篇稿已为被南洋当掉了。后来第二天就原原本本的刊登出来,就相信这是是技术上的问题,不是敏感性的问题。依我所见第21篇稿-两头不到岸。这篇稿主要是来自那几晚的烛光会上看到我们的警察如此的“不专业”,而写下来的。
***************************************
小學的課本裡教導我們,警察叔叔是好人,有什么麻烦就找警察叔叔,他肯定见义勇为的幫助。
妈妈也常说:“如果你不听话,就叫MATA来捉你”。印象中MATA就是捉不听话的小孩、坏孩子,所以很怕MATA。
可是这一切的印象在我上个星期在吉隆坡十五碑警局前举办烛光声援会之夜后彻彻底底的改观。
记得当晚身旁有人点蜡烛,警察很敏感的立刻围上来捉人,连我们这些站在旁边的人都差点中招。
当时就有朋友高喊我们一定要离开现场,以免平白无故的被捉进警局。我们就用了最快的速度逃跑以避开从后面来势汹汹的追赶及辱骂的凶恶警察。最后是基于捉拿女性必须由女警员执行的条例下,我们才侥幸的得以幸免不被男警员逮捕。
其实当我在逃跑的当儿,脑海在想我到底做错什么事、犯了什么法、为什么要像电影情节里白粉仔或贼那样一看到警察就死命的逃跑?为什么明知自己没犯错也要逃跑?到底警察的权限在那里?越想越愤怒,如果让我在从新选择,我会决定不跑,随意让警察来逮捕,让人民看到警察如何的滥权、如何的欺负平民百姓!
这几年来,不难看到警察主要职责不再是撲滅罪案、打击罪犯、維護法紀,負起維持國家治安重任,反而是随意引用内安法令把人关进牢里,喜欢什么时候放出来就放出来、随随便便採取鎮壓手法,如發射水砲驅逐人群、或插手政治争议,展開逮捕行動,成为当权者的保镖!
也因为滥权,捉了许多无辜的记者、政治人物、律师、部落客、学者等,让人民觉得是警察青红皂白分不清捉一些好人,自己分内事又不认真的去办好,反而去做些不属于自己权限的职责,去年甚至还发生猫怕老鼠,漏夜搬警局的“天下趣闻”,使到我们以前小时候所被灌输对警察的威武、公义印象已不存在了、现在对警察一点都不感到害怕.
人民的思想已随着时代的变迁而不断提升及进步,现在的国民已懂得本身的权益,恐吓已经起不了作用;可是从最近的警察表现,可以清楚看到他们的思维却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而进步,如果还是这样的持续下去,恐怕到最后是两头不到岸。

身在福中不知福


5月6日在南洋依我所见的第20篇稿-身在福中不知福。这是我在纽西兰度假时所看到、感受到。
***********************************************
纽西兰是个地广人稀、辽阔草原、葱郁森林的国家。华人的移民潮於1987年当紐西蘭政府實施新移民政策. 纽西兰的新华人移民只占纽西兰总人口不到10%,主要源自中国大陆、台湾、香港及新马等。

第一代移民,他们到了纽西兰,基于文化背景、皮肤上的颜色、语言障碍无法完全融入当地人的生活,生活圈子也局限在華人的小圈圈,华语也成为了主要沟通语言。而移民的第二代,都在那里成长受教育,所以和一班黄皮肤同伴们交谈一定是用流利英语,可是父母亲却硬性规定华人与华人交谈一定要用华语。

这些海外移民,坚持小孩一定要懂得讲母语,是害怕这些“香蕉小孩”将会完全丧失与祖国传统文化的联系和民族认同感外,所以要让他们继承中华5000的年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把中华文化的根留住;当然也无可否认,这也参杂了因为 中国政治和经济地位的上升使到华语的国际地位越来越高, 正在成为一种世界性语言。父母亲希望小孩能和国际社会接轨,提高竞争力的因素在内。
这些土生土长的第二代,虽然在家里和父母都是用流利华语来交谈,事实上他们更能舒畅的用英语来沟通。对华语完全没有亲切感,甚至还有点反感。基于这个问题,父母亲强迫小孩每个星期一定要上中文课,甚至千方百计的想出一些活动,让小孩能多接触华语,看懂中文。

当我亲眼目睹纽西兰华人父母亲们如此千辛万苦的制造机会让孩子们有机会学习中文,营造一个讲华语的空间的当儿。就想起我国,华语基本上是华人社会的共同语言。要学习和使用华语或接受基本的小学母语教育绝对不是大问题。可是在各大城市却有一种很奇怪的现象!不难看到很多用华语交谈的夫妻,却用自己都不熟悉的语言教育* “malish”来和小孩们沟通,父母如此的用意,无可厚非是希望小孩可以掌握第一国际语言,提高竞争力。

但这种“怕输心态”也好、用心良苦也罢,真的很让人匪夷所思!这会不会是在弄巧反拙,将来小孩也说一口流利的malish呢?

试问,我们是不是身在福中不知福?

*Malish-Malaysia English

Tuesday, 2 June 2009

以牙还牙

以前常听说“马来西亚护照常被偷,因为很值钱”。 来到英国发现马来西亚护照真的很好用。
去欧洲很多国家, i.e 荷兰、巴黎、挪威都不需要签证。

认为那是因为我们属于英联邦的关系,无意中托了英国的福,才能省下很多不必要的麻烦。上司说最糟糕的是中国护照,去到那都要签证。
我说那是‘应该', 因为任何人去中国都要办签证,所以这是以牙还牙。